还在年轻时候,就多次读过沈从文大师的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那恬然宁静的环境和自然纯朴的生活,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那个在茶峒城边小河渡口长大的姑娘翠翠,那么纯真,那么漂亮,又那么善良,时过几十年,依然栩栩如生地活在我的记忆中。多年来,游一游湘西,寻找当年翠翠姑娘的影子,成了隐藏在我心头的一个总也无法按捺的愿望。
再过一年,就是沈从文诞辰110周年了。我想在这个纪念日到来之前,进行一次“圆梦之旅”。于是,我们几位散文界的朋友,在金秋十月相约来到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沈从文大师曾在这里生活了十六年,这里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许多作品中所描写的场景和人物的原型应该在这里。
汽车到达凤凰城时已是夜晚。推开车门,一个灯火辉煌的街市兀然出现在面前。多年郁积在心头的圆梦欲望,瞬时冲开了闸门,我们顾不得到旅馆休息,迫不及待地寻找那“茶峒”小镇的种种影像。那穿城而过的沱江,应该就是当年的那条“大河”;那虹桥下面宽阔的水面,应该是当年赛龙舟的地方;那河边的小街,应该有小翠当年开的绒线铺;那古城中心最繁华的那条街道,应该有翠翠带着黄狗购买粉条、白糖、炮仗和红蜡烛的杂货铺……
“我们先走这条最繁华的街道吧!”带队的散文名家张先生说。他未等大家回应,就穿过竖立在街头写有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凤凰城”题词的牌坊,一头扎进喧闹的街市。我们知道,这是沈从文大师和他的小说主人公翠翠走过的路。我们都睁大眼睛,找寻着当年的遗迹。我首先发现的是脚下的石板路,由长条形的青石板铺成,光滑蹭亮,凸凹不平,显示着岁月的久远与深沉。我说:“注意脚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年轻的赵女士机敏地说:“啊!石板路。这光滑蹭亮中,应当有沈大师与翠翠的功劳吧!”老成持重的林女士感悟地说:“有的,一定有的。七十年的岁月沧桑,凝固在脚下,文物啊!”
街道是狭窄的,两边却是商铺林立,连绵不绝,显示出诱人的深远而悠长。那些店铺的招牌,有老式木制黑底红字的,也有现代声光电闪烁变幻的,什么“凤城老银号”啊,“十六坊”啊,“刘氏姜糖”啊,“苗家蜡染”啊,“苗阿哥鱼庄”啊,“边城客栈”啊等,虽五花八门,但都隐含着凤凰古城的一个“古”字。看来这里的人是很会做生意的,一个“古”字作招牌,推销的是土特产和传统技艺。地处湘西一隅的偏僻县城,商贸繁荣,购销两旺,靠的就是这些;如果硬要拼那些洋玩意儿、高档消费品,他们能拼得过内地的大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