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瀚:学术腐败何以猖獗
学术腐败源于荒谬的学术经费管理制度和不够洁身自好的研究者,也是学术自主权缺乏、学术管理官僚化的产物。【背景】2013年10月1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痛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表示对腐败现象感到“错愕、愤怒”。
此前的9月27日,原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被免职,并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5月,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曾曝出系列案,科信局局长谢学宁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调查。在前述新闻发布会上,万钢亦不点名地提及李案,并称之为“恶性问题”。
万钢介绍,近几年,科技部门已经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每一个课题结题以后将100%地进行审计。未来将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建立经费巡视制度。
学术腐败何以猖獗?一纸文件是否能解决科研腐败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萧瀚认为,学术腐败源于荒谬的学术经费管理制度和不够洁身自好的研究者,也是学术自主权缺乏、学术管理官僚化的产物。
萧瀚称,在公共权力受到有效规范的国家,学术机构的学术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术界通常会形成自律的学术同业协会的职业伦理规范。但是,在学术由权力决定和引导的中国,是权力而不是学术自身决定学术的生死。作为愚蠢的官僚化的学术管理体制的必然结果,学术经费往往与学术无关。
萧瀚说,钱款并不落入个人腰包的软性的学术浪费行为,早已是全球性现象。由于学术研究本身的多样性与学术管理的单一性、机械性形成严重冲突,学术研究经费的拨付就变得十分怪诞。比如,学术需要交流,但交流方式很多。如果不到处开会,经费何以申请?以学术会议为名产生的论文便是相应经费的学术成果。
“机械的课题申请、立项、结项模式,带来了全球性的学术浪费,”萧瀚说,但由于西方学术行政管理制度中尚有其他严格的规范以及较为健全的监督机制,学术经费至多浪费严重一些,落入私囊现象则比较少见。但是在中国的学术管制模式下,较低的薪资并不能让学术研究者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学术管理制度惟权首是瞻,学术评价机制并不由同行共同体做出,而是由权力机构做出。一些真正坚持学术研究工作的人们未必能获得权力的支持,甚至是让权力反感的,因此,他们很难在薪水之外的职称、经费等方面得到较公正的对待;另一方面,那些善于逢迎但未必善于研究学术者则如鱼得水。
“当科研经费完全按照农民种地或者车工计件或计时工作来衡量,这种荒谬怪诞的制度,只能以各种审计报告所展示的以‘骗套贪吞假’盗取经费解决‘吃、会议、考察、出国、买车、交通、零花钱、盖房、装修、买家具’来终结。” 萧瀚说。
(财新记者张帆改写,原文参见财新《新世纪》周刊“法眼”《学术何以腐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