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多关于林黛玉的分析,有一个问题,大家都不太相信林黛玉会如此聪慧,特别是还只有五六岁、七八岁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曹雪芹使用了乾坤大挪移,把至少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事情放在了林黛玉身上。还有一些人,包括前人,委实想不通林黛玉小小年纪为何如此懂事,觉得是曹雪芹的一个疏漏,所以在有的版本,特意在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寒暄问林黛玉几岁时,加了一句,林黛玉说十三岁。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多了。
第一,小说里在第一、二回,多次说过林黛玉年方五岁,一年过后,贾敏病逝,这个应该不会是笔误;
第二,这样一来就麻烦了,难不成,林黛玉从扬州到都中贾府,走了六七年,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所以,欲圆谎者,谎难圆。
我们不妨试问,古今天下,是否有六七岁便才华展露的少女?有啊,很简单,比喻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的诗句所引用的典故,那位把雪花比作柳絮的少女就是这样一位早慧的少女呀。曹雪芹如此比喻,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林妹妹也是这样一位玲珑剔透的早慧的少女啊。
事实上,从第三回来看,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思所想所言,也多有批语提及林黛玉的聪慧,非常人可比。试引文及批语如下:
1:“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此处批语“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这里的心机,不单单是言行反省,而且是维护林家体面,维护母亲贾敏体面的意思。好个小大人。
2:“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 , 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
此处有批语“黛玉之心机眼力。”
林黛玉目光之敏锐,判断之犀利,由此可见一斑。
3:“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此处有批语“得体。”
要拒绝邢夫人虚假的热情,非如此不可。人情世故,黛玉亦懂的。
4:“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此处批语“写黛玉心意。”
家教礼数,黛玉精通,古代贵族教育,可窥一貌。
5:“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此处批语“写黛玉心到眼到,伧夫但云为贾政叙坐位,岂不可笑?”
我曾经撰文写过,此处表面是王夫人为表亲热,但其实是王夫人给林黛玉设的一个套,看林黛玉是否知晓礼数,一旦林黛玉坐了,就仿佛后面林黛玉如果吃了漱口的茶一样,将为贾府上下耻笑了。好在,林黛玉深得贾敏教诲,没有上当。可见林黛玉之聪慧过人。
6:“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 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然后盓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此处批语“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这一段,不仅写喝茶,其实是呼应王夫人之让座呀。这也再一次证明了之前林黛玉告诫自己不可多行一步,不可多言一语,恐被人耻笑了去,绝非过度敏感,相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林黛玉的脸面、林家的脸面、贾敏的脸面,就此一回,丢大了。
林黛玉在贾府的风险,貌似风和日丽、默默温情,实则暗流汹涌,凶险无比。
看到没有,第三回一段黛玉初进贾府之文,竟然有六处专门写林黛玉的聪慧和机敏过人,避过险滩,逢凶化吉的。
这其实就是为第五回即将出现的比喻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做铺垫呀,等到其后林黛玉诗才学问一出,一个少年早慧,才华横溢,美丽无尘的少女的形象就活脱脱出来了。
林黛玉,作者心目中,我们心目中的仙姝一般的林妹妹,不可以是一个堪比咏絮才女的人物吗?
可以的。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多了。
第一,小说里在第一、二回,多次说过林黛玉年方五岁,一年过后,贾敏病逝,这个应该不会是笔误;
第二,这样一来就麻烦了,难不成,林黛玉从扬州到都中贾府,走了六七年,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所以,欲圆谎者,谎难圆。
我们不妨试问,古今天下,是否有六七岁便才华展露的少女?有啊,很简单,比喻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的诗句所引用的典故,那位把雪花比作柳絮的少女就是这样一位早慧的少女呀。曹雪芹如此比喻,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林妹妹也是这样一位玲珑剔透的早慧的少女啊。
事实上,从第三回来看,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思所想所言,也多有批语提及林黛玉的聪慧,非常人可比。试引文及批语如下:
1:“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此处批语“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这里的心机,不单单是言行反省,而且是维护林家体面,维护母亲贾敏体面的意思。好个小大人。
2:“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 , 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
此处有批语“黛玉之心机眼力。”
林黛玉目光之敏锐,判断之犀利,由此可见一斑。
3:“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此处有批语“得体。”
要拒绝邢夫人虚假的热情,非如此不可。人情世故,黛玉亦懂的。
4:“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此处批语“写黛玉心意。”
家教礼数,黛玉精通,古代贵族教育,可窥一貌。
5:“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此处批语“写黛玉心到眼到,伧夫但云为贾政叙坐位,岂不可笑?”
我曾经撰文写过,此处表面是王夫人为表亲热,但其实是王夫人给林黛玉设的一个套,看林黛玉是否知晓礼数,一旦林黛玉坐了,就仿佛后面林黛玉如果吃了漱口的茶一样,将为贾府上下耻笑了。好在,林黛玉深得贾敏教诲,没有上当。可见林黛玉之聪慧过人。
6:“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 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然后盓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此处批语“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这一段,不仅写喝茶,其实是呼应王夫人之让座呀。这也再一次证明了之前林黛玉告诫自己不可多行一步,不可多言一语,恐被人耻笑了去,绝非过度敏感,相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林黛玉的脸面、林家的脸面、贾敏的脸面,就此一回,丢大了。
林黛玉在贾府的风险,貌似风和日丽、默默温情,实则暗流汹涌,凶险无比。
看到没有,第三回一段黛玉初进贾府之文,竟然有六处专门写林黛玉的聪慧和机敏过人,避过险滩,逢凶化吉的。
这其实就是为第五回即将出现的比喻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做铺垫呀,等到其后林黛玉诗才学问一出,一个少年早慧,才华横溢,美丽无尘的少女的形象就活脱脱出来了。
林黛玉,作者心目中,我们心目中的仙姝一般的林妹妹,不可以是一个堪比咏絮才女的人物吗?
可以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邢夫人到底有没有想陷害林黛玉?
下一篇:林黛玉初到贾府为啥只走偏门?